摘要: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提高教师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以致于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正文:
建立学生,是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它可以为学校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以致于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一、建立学生的意义
学生的建立对于学校教育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建立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
通过为学生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如可以从中寻找导致某一部分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并从宏观上寻找教育、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可以为学校的分班教学、个别化教学提供前提条件;可以为弱智儿童、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等特殊儿童提供鉴别、筛选和培养的措施;通过所反映出来的学生兴趣爱好的信息,可以为丰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正当心理需求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为从整体上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等等。
(二)学生的建立可以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的水平
学生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以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建立学生,能直接为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可以使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为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了直接的方法,从而使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的建立还有助于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通过建立学生,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儿童、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归纳出儿童、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从而提出适合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另外,儿童、青少年心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建立学生,可以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可以通过对其中一系列数据的分析和概括,撰写论文,从而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也有助于加强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学生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面对新的形势和当代学生的思想、个性特征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建构一套新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体系。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它可以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别差异;可以有助于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可以有助于客观地了解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及行为上的发展水平,以便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与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态度、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
(四)学生的建立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动态的监测手段
学生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它是每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轨迹,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就可以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或矫治,仍可以通过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对每位学生个人的心理成长、心理潜能开发提供帮助,它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提供了重要保证。从横向看,可以揭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揭示学生共性心理品质的问题,它能促进学校和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设法通过各种手段去进行教育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共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学生的一般程序
学生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的内容,其次是学生资料的搜集,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
(一)确定学生的内容
所谓的内容,又称的项目,是指能从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关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的材料。学生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学生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具体说来,学生内容如下:
1.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基本情况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其二是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及职务、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 、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学校学习生活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交际水平(含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
其五是对学生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与同学关系紧张、生活条件改变、影响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状况及其教育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点怎样,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训练;学生的言语智能和数学智能水平如何,言语概括、言语推理、数学概括、数学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处于哪个等级;能力倾向鉴定及创造力测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
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怎样进行教育,学生的兴趣、态度、人际关系及品德的特点等。
4.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策略
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鉴定,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如何,怎样进行教育或矫治。
5.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考试心理、学习困难的诊断,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动力状况分析、学习社会因素分析,怎样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6.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
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的诊断,分析其适合从事哪一类工作,从而为学生作升学就业指导。
以上是学生的一般内容,在建立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选择其中的内容。
在向当事人或其他人报告时,一般只需告诉测验结果的解释,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使用当事人所能理解的语言;②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③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④提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提出教育培养建议
根据结果解释,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这是建立学生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要根据结果解释,并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要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3.建立学生
建立学生,可以保证对学生资料的科学管理、妥善保存和有效利用。首先要选择的形式。其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电脑式,文本式又有档案袋和专项卡片两种方式,由于存在种种缺陷再加上电脑技术的普及。电脑的形式,可以减少差错,防止资料丢失,保证资料管理的准确规范、安全可靠,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将信息填写或录入。这样,一份完整的档案就建立起来了。
三、学生的使用
建立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为此必须正确使用。在使用学生时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和学生本人的特点来进行,要有整体观念,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因为的各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说来,在使用过程中有以下要点:
(一)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不同年级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分班、分组,选拔学生干部,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可以研究每个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总体状况和特点,在进行年级分班或班级分组时,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点等因素来进行分班编组。在选拔学生干部时,也可根据其个性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锻炼。在制定年级教学计划或班级教学进度时,也要结合各年级或各班的实际情况和智力特点来进行,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如通过分析某班学生,发现该班学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我们就可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减少教学内容,降低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发展学生的智力放在首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等。对于各个年级或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则要开展全校性或班级的心理教育活动来进行团体辅导。
(二)根据学生中所提出的教育培养建议,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每份学生,都提供了学生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及职业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较为具体的教育建议或培养策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对该生进行个别辅导。由于个别辅导工作量大,所费时间长,因此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主要是针对那些问题较多或较严重的学生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此外,在进行个别辅导时,可以是针对学生的某一方面问题进行辅导,也可以是多方面或全方位地进行辅导,这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由于我们所建立的学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它反映了学生心理的成长轨迹。从学生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而且可以考察我们教育措施的效应,因此可以借助学生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及其他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此外,从横向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提供的资料来研究某种心理品质的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及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等。
|